Search

人類學的訓練帶來的有時不只是對於多元文化的關注,也會讓人注意到物質文化所代表的價值與意義。
  • Share this:

人類學的訓練帶來的有時不只是對於多元文化的關注,也會讓人注意到物質文化所代表的價值與意義。

這篇來自香港【蘋果新聞】上的報導,專訪了香港句有人類學背景的年輕人黎的琛,介紹了他如何看到在抗議遊行中所創造的物件,以及對於這些物件的收集與詮釋。這也讓我們想起台灣中研院之前針對「太陽花學運」所做的物質文化收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黎的琛讀人類學,對考古及香港文化情有獨鍾。反送中運動爆發以來,網上湧現大量文宣,「要攞得晒係無可能,(紙本)係由虛幻變實體,所以我會去嗰度(現場)執。」文宣主題林林總總,包括Pepe改圖、批評警察、不分化不割席、具政治隱喻的漫畫,也有相信出自年長示威者的手寫文宣。

相關新聞:【逆權•澳門】袋反送中貼紙都拉 撐港集會被禁 市民:澳門絕望,但喺港人身上見到希望

第一次出動,黎的琛只敢收集別人派發的文宣,還蹲在垃圾桶旁,「人哋掉一張(文宣),我執起一張」,不少人覺得他鬼祟怪異,「今次運動着重係每個人可以做幾多嘢,我就好似係攞緊人哋嘅嘢,大部份人未必容易接受。」初時,他會留意市民手持的、貼在身上的文宣,「例如維園起步,我喺天后,好多嘢(文宣)喺銅鑼灣派,唯有問有嗰樣嘢嘅人『邊度攞?』但通常最後都搵唔到嘅。」

為盡取各類文宣,黎的琛漸漸變得主動,「佢(遊行人士)手上拎住一個無見過嘅(文宣),就問佢攞,但有時可能佢唔好意思,話出晒汗、搞到濕濕笠笠咁樣。」黎的琛笑言不會介意,例如8.19民陣170萬人遊行當日,港島區下着滂沱大雨,翌日他由炮台山走到金鐘,收集到一堆濕了再乾、滿佈水印的文宣,「我唔介意爛咗、濕咗,咁樣先反映佢係真實。」

(以上引用網頁原文)

https://hk.news.appledaily.com/local/20190905/3HR6I7HH5QMB22VUMK5IMI4OQ4/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各行各業裡、社會的各個角落裡,都有一群人,做著跟人類學家一樣的事,或是用人類學家的方法來工作,他們不在學術圈裡,卻讓人類學更加貼近社會大眾。 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,就是要邀請這些人,分享他們的人類學經驗,以及他們如何將自己的工作結合人類學,找到新的可能,也看到不一樣的社會真實。 我們固定每天分享跟人類學有關的兩篇文章,也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,希望能拉近大家和人類學之間的距離。 部落格: http://anthrodo.wordpress.com/ Youtube頻道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xC6QldQiIpv54V-KtgEIJQ/playlists
人類學家不只在學術圈與研討會裡,在台灣,還有一群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! (創立時間:2012年12月)
View all posts